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梁瑩瑩 通訊員 房欣第
“經海001號”網箱在中集來福士龍口建造基地打造完成。
2020年,煙臺市啟動“百箱計劃”。同年,由中集集團與煙臺市共建的中國海工北方總部戰略合作首個落地項目——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成立,全面實施“百箱計劃”,身兼煙臺中集來福士助理總裁、中集藍海洋科技總經理的郭福元被任命為總經理。
“從海工裝備到漁業裝備建造,再到漁業養殖,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戰、一次跨界。”郭福元接受采訪時表示,“乘著國家海洋戰略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百箱計劃’實施正漸入佳境,經海走在了現代漁業發展的前沿!”
據悉,百箱計劃明年預計投放10-15座網箱。
“老海工”成功轉型
總書記當年視察過的海洋牧場平臺,是中集來福士“油轉漁”初期的一項技術成果。作為當時全國首個鋼制海洋牧場平臺,可以說國內后續海洋牧場平臺幾乎都是以此為雛形。
“漁業產業鏈中,網箱可以看作是現代化養殖模式的一個‘橋頭堡’。我們自主研發的這個網箱,填補了我國在30米左右水深養殖水域空白。”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劉富祥說的就是中集來福士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經海001號”深水網箱。
2021年6月2日,“百箱計劃”首座網箱“經海001號”在山東長島海域安裝。
“經海001號”是由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的亞洲單體最大的深遠海智能化網箱,也是“百箱計劃”首批四個網箱的第一個。“亞洲最大”名不虛傳,長寬各60米,有效養殖容積達7萬立方米,單體網箱年產漁獲600-700噸。
如此巨大的一個網箱平臺,工作人員只需4人,數十萬尾的黑鲪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類野生養殖。據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劉富祥介紹,網箱上面搭載了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以及水下監控等多種系統,可以讓魚兒在一個類野生的環境下生長。
“網箱自動化程度較高,使用了自動投餌機、水下機器人、網衣自動清洗機等深遠海智能化技術裝備,只需三四個人,就能完成過去要三四十人才能完成的1000余噸的漁業養殖任務。實現100%自主知識產權。” 劉富祥說。
這位“老海工”如今說起養魚頭頭是道,轉變來自四年前。
“2018年6月13日,總書記來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時,我有幸也在現場,當時心潮澎湃。我是學機械制造的,以前負責油氣鉆探平臺的設計建造,四年前開始跨界到漁業領域,摸著石頭過河……”
總書記視察中集來福士的同年,中集來福士成立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跨出了“油轉漁”的堅實步伐,對現代漁業裝備轉型升級具有里程碑意義,并助力山東省海洋漁業走在全國前列,引領了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
奏響新時代“海上牧歌”
2017年以來,“國之重器”“藍鯨1號”“藍鯨2號”“維京龍”“興旺號”“仙境煙臺”相繼在中集來福士誕生。其中,“藍鯨1號”助力中海油出色完成我國南海首個自營深水氣田 。“藍鯨2號”實施我國第二輪可燃冰試采,創造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中集來福士建造的全球最大三文魚養殖工船“HAVFARM 1”養殖規模可達1萬噸,約合200多萬尾三文魚,體積大、配置高、標準嚴,堪稱漁業裝備中的“巨無霸”。
2020年3月,“藍鯨2號”在南海進行第二輪可燃冰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當“海工制造”遇上“海洋牧場”,中集來福士奏響“油轉漁”的新時代“海上牧歌”: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嫁接到漁業領域,通過高端大型裝備的加持,幫助海洋漁業走向深遠海,降低以往養殖模式帶來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壓力。融合一二三產業相結合,實現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和高效益發展,為動能轉換與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新動能。
不僅如此,隨著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期,依托海上風場已有設施,通過風漁結合立體式綜合利用海洋資源,將能夠更好改善海上風場收益。響應國家3060號召,中集來福士也推出風電相關、風漁結合產品。2021年,“3060系列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項目在山東煙臺簽約,將推出多艘適用于全球各類復雜海況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船,推動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助力3060雙碳目標達成。
“總書記在煙臺冒雨視察中集來福士,給了我們極大的鼓勵和信心。總書記在視察過程中的點評勾勒出經略海洋的思想內涵和行動框架,更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集來福士黨委書記、總裁王建中如是說。
濤聲陣陣,未來可期。2.6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1038公里的仙境海岸,激蕩著煙臺向海圖強的雄心壯志,奏響經略海洋、挺進深藍的宏大樂章。
責任編輯:武春虎
值班主編:楊凡、張琪、郝東智
值班審讀:李良棟、鄭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