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開工建造暨“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簽約儀式在煙臺開發區正式啟幕,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煙臺海關黨委書記、關長林騰霄,煙臺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主任牟樹青,觀念藝術家、當代藝術策展人、建筑師梁克剛等領導和嘉賓出席儀式并見證簽約,市區有關領導共同觸屏啟動建造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1-4號量產智能網箱。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作為“百箱計劃”的實施單位與煙臺開發區海洋經濟發展局等相關部門共同舉辦此次活動。此次啟動簽約的兩個項目凝聚了煙臺海洋產業的重要力量,覆蓋了政府機構、設計公司、裝備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校、食品加工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的重要環節,是政產學研用深入融合的創新實踐,將開啟煙臺海洋漁業和海洋文旅產業的新篇章,為煙臺建設海洋牧場示范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增添新名片。
經海漁業作為“百箱計劃”的落地實施單位,公司總經理郭福元代表經海漁業在此次簽約儀式中與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支行、煙臺國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煙臺業達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共同簽訂《高端智能網箱建造、融資、融資租賃合作協議》,與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山東惠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訂《技術合作、“漁服人才”培養、海洋功能制品研發合作協議》。此次活動的舉行開創了煙臺海洋產業發展的新篇章,也開啟了煙臺向海圖強的新征程。
1
科技賦能產業 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沃土
活動現場,煙臺市及開發區相關領導與中集集團領導共同觸屏啟動建造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1-4號量產智能網箱,煙臺海洋產業正式開啟智能化新時代。
智能網箱平臺為鋼結構68m*68m*40m的坐底式網箱平臺,使用深遠海智能化裝備技術,搭載了全覆蓋式深遠海養殖所需裝備,養殖包圍水體約7萬立方米,能實現網箱平臺的深遠海魚類養殖功能。采用風光儲能作為日常電力供應方式,配備智能海洋信息技術,通過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智能機器人及作業系統、生物監控系統三大核心板塊構建完整物聯網大數據分析服務平臺,可實現深水網箱智能環境檢測、自動投喂、養殖數據自動采集、傳輸、計算、分析等功能。
為全鏈控制產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智能網箱配備了食品安全溯源體系,食品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能夠被順向追蹤或者逆向回溯,從而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監控之中,真正做到從一顆魚卵到消費者餐桌,全鏈保證產品質量。
經海漁業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海洋所、中國水科院黃海所、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10余家科研機構及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研究方向涵蓋海洋生物育種、疫病防控、特種裝備、海洋大數據、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以經海力量為海洋產業全鏈發展輔以智慧支持、技術支撐。
2
全鏈布局海洋 打造新型海洋產業模式
煙臺市作為山東乃至北方最早開埠的城市,一直致力于海洋建設,經海漁業作為煙臺市重點海洋產業項目“百箱計劃”的實施單位,以發展現代漁業產業為己任,以打造新型海洋產業模式目標,全面引領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經海漁業通過布局“一條魚,一個產業鏈”,串聯海洋牧場、智慧漁場、育苗育種、飼料研發、疫苗技術、防病害技術、冷鏈運輸、水產品研發、海產品加工、貿易及物流等產業鏈條,帶動漁業產業全鏈發展。
通過規劃漁業園區建設、漁業文旅發展,積極推動海洋漁業從一產轉向二產和三產,從近岸走向經海,從“看天吃飯”走向可控的“裝備化”和“數字化”,從海洋生態過度開發走向可持續發展,從而開創煙臺“陸海島”一體化深遠海全鏈發展新篇章,打造新型海洋產業新模式。
3
大漁帶動小漁 打造中國“海上糧倉”
近年來,傳統漁業養殖受到養殖空間及養殖環境制約,養殖模式以散戶為主,養殖水域以近海為主,養殖過程風險大,養成后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證。經海漁業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海洋產業鏈資源,打破漁業傳統壁壘,重塑產業鏈價值體系,推進海洋產業向裝備化、智能化、標準化轉型升級發展。
經海漁業秉承與傳統漁民共贏的理念,用“大漁牽動小漁”的惠民模式,與傳統漁民在深遠海漁業領域展開合作,帶動漁民向規模化養殖轉型,依托大網箱帶動小網箱,積極向深遠海養殖拓展,帶動漁民發家致富,加快煙臺地區海洋漁業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進行。
一核引領,全鏈帶動。未來,經海漁業將攜手各方海洋事業合作伙伴,整合國內外優質產業鏈資源,發揮資源集聚的力量,共同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