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首屆中國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首期深遠海養殖探索與實踐高級研修班”在煙臺召開。研討會以“科技賦能產業·創領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目標,探索深遠海綠色養殖模式,建設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
會議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和煙臺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管理委員會、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承辦,得到了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中國新農科水產聯盟的技術指導。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一級巡視員李書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鄧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專家麥康森,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侯保榮,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船舶與海洋工程專家付世曉,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敬東,煙臺市副市長牟樹青,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等嘉賓出席活動。研討會吸引來自國內政府主管部門、科研機構,以及行業龍頭企業的代表約240余人與會。
李書民一級巡視員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近海養殖容量趨于飽和,養殖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部分養殖區域水質受到一定的污染,推進海水養殖從近海沿岸向深遠海擴展是優化海水養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水養殖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而且潛力巨大。對國家食物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大的意義。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系統地介紹了煙臺市漁業產業發展環境。煙臺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2020年,煙臺市漁業經濟總產值1046.2億元,水產品產量172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3.2萬元。海參、鮑魚、對蝦等各類海洋生物資源200多種,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富。近年來,煙臺市大力發展工廠化養殖、海珍品養殖、抗風浪深水大網箱養殖等生態高效養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百箱計劃”是煙臺市推動深遠海養殖的重要舉措,會議期間舉行了“百箱計劃”經海001號網箱下水暨交付儀式,“關于推動裝備化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合作協議”“海洋腐蝕與防護工程示范戰略合作協議”“金融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意向”三個項目簽約儀式,以及“煙臺經海藍色種業產業創新研究院(籌建)”揭牌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教授,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付世曉教授分別從深遠海養殖發展戰略和養殖裝備角度做主題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麥康森
麥康森院士指出,發展深藍漁業是“21世紀藍色蛋白質計劃”的基石,未來水產養殖空間在海洋、在循環水設施化養殖。因為深藍漁業是人類食物安全供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水產品是改善國民膳食營養結構,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蛋白質來源;水產養殖較之畜禽養殖更節約糧食,更保護環境;保護日益枯竭的野生漁業資源,必須限制捕撈,發展深遠海養殖。此外深遠海水產養殖還可以維護海洋國土安全,創造和平崛起的環境,擺脫淡水水域和陸地空間的限制,符合美麗中國建設的要求。
麥院士提出我國深遠海養殖的戰略目標是:以深遠海養殖為重點,開展關鍵技術與重大裝備研發,構建“養一捕一加”相結合、“海一島一陸”相連接的全產業鏈深遠海養殖體系,國家戰略性投入,引入多方資本,建立企業平臺,形成全產業鏈新模式。用10年~20年時間,建成一批深遠海大型養殖平臺,形成海上工業化養殖生產群,為解決人類優質海洋蛋白質來源貢獻中國方案。
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付世曉
付世曉院士系統地介紹了挪威、智利、日本和中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發展概況。他指出大型網箱是發展了近半個世紀的“海工”升級,不是傳統“小網箱”升級,深遠海養殖是一個綜合體系,僅從裝備的角度講就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深水大網箱養殖都處于實驗階段,我們應在深水大網箱裝備制造探索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結合,科學嚴謹的開展實驗和實踐,制定相關產業標準,為深遠海養殖的未來發展做好基礎支撐。
下午分別從裝備、養殖、加工與流通三個環節開展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專題對話(一):深遠海養殖裝備機遇與挑戰
專題一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諶志新研究員做先導報告。諶志新研究員從多個方面就深遠海養殖裝備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概述和介紹。
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黨安濤先生作為專題對話一的主持人,和對話嘉賓一起就深遠海養殖裝備開展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的郭根喜研究員表示,深遠海養殖是一個高風險、高利潤的新型模式,因此其挑戰性是不言而喻的。深遠海養殖需要分兩個層面考慮,分別是其發展觀和價值觀的問題。深遠海養殖是國家發展海洋漁業的必經之路,不僅國家支持,并且有利于民生,市場非常巨大,包含了裝備制造業、養殖業、加工業等,需要形成一整套產業鏈,然而這也是一個剛剛起步的產業,因此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挑戰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惡劣海況生存能力,二是生物受環境脅迫的抵御能力,三是市場價的不確定性等。
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關長濤提出,網箱、圍網、養殖漁船是現有的三種主要養殖方式。大型網箱框架、網衣、固定性三個系統都安全,才能保證養殖的安全。海工企業的加入,將更好地保障框架的安全性,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分別是網衣和固定。關首席認為,產業發展方向必須是可持續的,因此深海網箱的養殖品種需要具有較高市場價值。另外,海區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要考慮到包括臺風、海浪以及附著生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挪威船級社大中華區海工總經理閆峰先生介紹了挪威船級社標準的三個特點,第一,用規范和風險識別的定制化方式,創新設計出最科學的指南。第二,針對設施的壽命制定規范;第三,對設施、網衣等進行規范,以應對設施對生物多樣性構成風險,并對下游產業鏈的合規性和標準性都進行了規定。他希望可以與國內多交流,促成適用于中國標準的出臺。
中國船級社海洋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孫政策先生表示,現有的國際上比較認可的海上養殖設施指南還是對行業有一定指導作用,因為整個行業還處于試驗階段,所以有很多地方需要細化。他指出,我國正在加強相關工作,目前養殖設施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已經完成。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常務副院長梁振林先生表示,深遠海養殖需要考慮到海水水流、天然餌料豐富性等多種因素。水流緩慢的海域流動性較差,會造成養殖區域內溶解氧的消耗和氨氮含量升高,在這樣的海域開展深遠海養殖要慎重;其次要考慮海域天然餌料的豐富程度,最好選擇天然餌料豐富的區域開展深遠海養殖。
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于敬東先生對水下生物監測系統進行了介紹。并表示智能化、智慧化的設備,對推動海洋牧場發展、海上糧倉的發展都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專題對話二:深遠海養殖模式探討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溫海深教授擔當專題二的先導報告及串講主持人,指出養殖海域規劃、養殖品種選擇、養殖系統構建是關系深遠海養殖產業穩步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本對話環節主要圍繞品種的篩選、經濟潛力、苗種供應能力、適應水環境和養殖技術的可行性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就深遠海養殖模式提出了他的見解。他認為,首先要理解模式的概念,模式即為標準的樣式,模式是從理論到實踐的中間體;其次,他認為,模式具有一般性、重復性、簡單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等特點。最后,他提出模式需要系統創新,從理論認知到裝備研發要形成一條鏈,形成專利和標準。最終還要達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經濟并進。場景驅動需要有創新性、前瞻性、環保性,同時需要高科技、高效率。楊所長表示,深遠海養殖確實是新興產業,種業驅動和場景驅動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青島藍色糧倉海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雷東董事長就大菱鲆產業與深遠海的結合發表觀點與看法。他表示,當下大菱鲆的產能和市場都受到一定影響,未來的發展也要走向深遠海。他指出,大菱鲆在自然環境中可以長到30斤,深遠海具備這樣的潛力。但是亟需解決的是深遠海網箱分層養殖的問題,如果能解決底棲魚類的分層養殖問題,將提高網箱的養殖容量。
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郭文院長對黃渤海地區的深遠海網箱養殖適養品種發表見解。他認為,首先,需要選擇本土的品種,以大西洋鮭為例,在高溫期需要移動到工廠,搬運過程對魚體造成影響,而當地固有品種就不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另外,他特別強調,海水魚疫苗的研發一定要跟上深遠海養殖的進程。
福建閩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方秀先生表示,養殖業是朝陽產業,也是國家大力推廣的產業。他建議,我們需要考慮的重點方向在于提高飼料效率,充分利用地緣優勢進行養殖。養殖業不僅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文化。將產業與文化相結合,也是未來的一種發展方向。
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就水產營養與飼料的角度發表意見。他認為,飼料使用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養殖效果。提出幾個建議,一是海上環境復雜,營養參數與較傳統的池塘養殖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都不一樣,需要進行調整;二是抗應激的需求,使VC和VE等營養物質需要增加,建議專題研究,提高抗應激營養元素的添加量;三是飼料的加工工藝需要提升,以對抗海浪較大的環境,減少飼料的溶解和流失,避免污染環境。
青島農業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聶品院長從病害的角度給出思路與建議。第一,對病害問題應持以開放態度,雖然面臨困難,但通過努力有望解決。第二,在控制病害方面,要提升監測病原的機制。第三,通過疫苗等技術是可以解決部分魚病的問題。
專題對話(三):深遠海養殖水產品的加工與流通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就深遠海養殖水產品的加工與流通做先導報告。崔和會長講到當下水產品消費趨勢有所轉變,未來將有更多高品質的水產品進入市場。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水產加工品和調理產品需求量快速增長。
廣州黃沙水產交易市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尚福從流通角度發表他對深遠海水產養殖的看法,他表示首先對深遠海養殖持歡迎態度,深遠海養殖的主要宣傳點是“類野生”。很多消費者認為野生的水產品更好,深遠海養殖滿足了這一特點。從鮮活銷售的角度,流通端對于運輸及暫養過程的?;?、降低損耗等非常關心。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振興認為深遠海養殖產品挑戰一方面來自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則是高效流通。他介紹,目前市場上主要的物流方式有三種:一是鮮活運輸,需要較高的成本。二是冷凍運輸,需要消耗巨大的能源,還需要解凍,這個過程會影響深遠海養殖的競爭力。三是冰鮮運輸,水產品品質會有很好的保持,但應關注細節,特別推薦了流體冰保鮮模式。
青島國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志剛近年來一直從事水產品加工,在加工水產品的國內市場開拓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張總認為深遠海養殖很有前景,現在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轉變很大,當代年輕人希望消費簡單、易烹飪的水產品,節約時間,解放勞動力。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去年年底剛成立了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教授級高工李兆杰作為團隊中堅力量認為要多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加工方式,消費者最在意的是產品的安全與健康,食用的便捷與美味,那么深遠海養殖水產品就要從這些方面下功夫。
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饒煜介紹了經海深遠海水產養殖發展理念和操作模式,特別介紹了經海一號加載現代信息技術,對養殖環境和養殖魚體生產全程進行監測,可以做到產品的全程可追溯。饒總預計到今年年底,首批下海的4個深海網箱的漁獲量有望達到3000噸。
歐陸食品認證亞太區技術總監梁黎東對中國連鎖商超和餐飲對水產品的要求進行了介紹。他認為深遠海養殖要走品質化道路,需要優先考慮標準的制定和市場的開發,愿意與產業界共同推動深遠海養殖水產品標準的完善。
5月16日,與會代表先后參觀了“經海001號”網箱(中集來福士龍口建造基地)、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總部基地和煙臺開發區城市展示中心。
經海1號網箱
據了解,經海1號網箱平臺為坐底式網箱平臺,網箱鋼結構重量約3000噸,外形尺寸為68米*68米*40米,將安裝在南隍城東部海域,水深約32米,可養殖魚類600噸-700噸,主要養殖黑鲪魚、海鱸魚魚類。此外,網箱頂部配有生活區和機械區,可滿足養殖人員居住、商務接待及魚餌投喂等功能。網箱配有環境監測系統、集控管理系統、水下生物識別系統、水下機器人系統和船岸一體化智能管理系統,這些自動化系統可經集控系統及大數據管理系統實現遠程遙控操作。
經海001號網箱下水后,“百箱計劃”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未來,經海漁業將以煙臺模式為示范,布局100套深遠海養殖設施,形成“總部煙臺、輻射全國”,以海洋蛋白為核心產品,帶動全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集聚,打造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
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規劃總面積8.4平方公里。旨在打造全國首家以藍色種業為特色、以海洋科創為引擎、以海洋新興產業為方向的國家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形成融合海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生活體驗、綠色生態等功能、全方位支持海洋創新創業和產業發展的樣板和典范。
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以水產種業為抓手,海洋科技創新為核心,聚集海洋高端人才、科研院所、產業資本等創新因素,主要構建四大功能板塊:1.海洋科創板塊。2.產業支撐板塊。3.文旅展示板塊。4.配套服務板塊。
煙臺開發區城市展示中心
煙臺開發區城市展示中心是煙臺開發區傳播城市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臺。城市展示中心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布展面積1.1萬平方米,通過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這條主線,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呈現煙臺開發區建區以來的滄桑巨變。
據介紹,結合自貿區建設核心任務和煙臺片區的產業特色、區位優勢,煙臺片區以全球視野、國際水準規劃打造“八大中心”,同步實施“八大行動”,奮力在新一輪自貿區建設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
煙臺片區實施范圍29.9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中韓(煙臺)產業園、煙臺綜合保稅區西區兩個國家級園區。功能定位為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生產性服務業,打造中韓貿易和投資合作先行區、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國家科技成果和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示范區。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此次研討會、研修班以及考察內容豐富,收獲很大,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