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大小新聞1月21日訊(YMG全媒體記者楊春娜 通訊員 尹夢 攝影報道) 向海圖強的夢想,更近了!
21日上午,“百箱計劃”量產智能網箱的建造現場,忙碌而有序。火花四射,機械轟鳴中,似乎這個寒冬也變得暖氣融融。2020年12月22日,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正式啟動建設。
記者從項目實施主體——煙臺經海海洋漁業公司了解到,目前首批4個智能網箱建造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年中陸續交付使用。
重任在肩,大國重器經海漁業有著怎樣“前世今生”?神秘的面紗之下,亞洲最大深海智能網箱有著怎樣的神奇?記者走進經海漁業有限公司,輕拂面紗,“經海糧倉”入眼來……
向海圖強,經海漁業應運而生
從誕生那天起,經海漁業就被寄予了深切厚望。
經海漁業承擔著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的建造,這不僅是煙臺“陸海島”一體化深海養殖新篇章,也是煙臺向海圖強的新征程。
百箱計劃建造現場
“應運而生,重任再肩。”經海漁業漁服事業部經理盧曉介紹了經海漁業成立的背景。201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百箱計劃”——在煙臺海域投放一百個智能網箱,進而帶動“千箱萬箱”,做好經略海洋大文章。這種情況之下,中集集團與煙臺市政府共建中國海工北方總部戰略合作的首個落地項目——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成立,成為 “百箱計劃”的實施單位。
這名年輕的“經海人”正在發揮高端智能養殖網箱核心優勢,瞄準深遠海資源開發,立足于打造“亞洲單體規模最大、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場,通過產業鏈資源的優化整合、集團化運作,讓大海深處崛起一條“現代漁業產業鏈”。
與時間賽跑,首個網箱預計年中交付
在建造基地,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已經吹哨。
去年年底首批量產智能網箱完成第一次切割后,一個月的時間里,亞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網箱已經初具模樣。
“爭分奪秒,不敢有絲毫懈怠。”盧曉介紹,施工現場,嚴格按照各項規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各工序工程進展,目前首批智能網箱建造進展順利,經海首批網箱預計在2021年年中陸續交付使用。
在盧曉的介紹下,亞洲最大的深海智能網箱模樣逐漸清晰。
經海一號智能網箱平臺為鋼結構68m*68m*40m的坐底式網箱平臺,養殖包圍水體約7萬立方米,能實現網箱平臺的深遠海魚類養殖功能,配備生活、機械平臺。網箱平臺采用風光儲能作為日常電力供應方式,通過自動投喂、水下監測、水下洗網等設備,實現了網箱平臺養殖的自動化、智能化。
“經海一號”是在第一代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推出的第二代深水坐底式網箱。網箱由立柱、上環、下環、沉墊&防沉板、斜支撐等組成,內部仍為一個整網空間。網箱采用太陽能、風能作為主電力來源,太陽能/風能在日照充足、風力穩定時基本滿足日常照明、水下監控、船員間及監控室室內空調的用電需求。當需要進行甲板吊操作、投餌設備等大功率連續作業時使用發電機供電。
技術領先,糧倉擁有“智慧大腦”
一個個智能網箱,宛若鑲嵌在海底的一個個“智慧大腦”。 記者從首批4個智能網箱效果圖上看到,網箱使用了深遠海智能化裝備技術,搭載了全覆蓋式深遠海養殖所需裝備。
那么首個智能網箱經海一號的創新和技術亮點是什么呢?
盧曉介紹,經海一號的創新和技術亮點很多。“比如投餌系統,我們采用了空氣動力投餌系統,增加了自動上料裝置,操作簡單,提高效率。收魚系統方面,布置分批次趕魚裝置。網衣系統方面,采用PU涂層處理,減少附著。”盧曉說,此外,經海一號的海上清洗很簡單,且清洗時對網衣損傷小;水下監測以及智能制造方面,還配備了網箱巡檢機器人,搭載視覺系統,通過機器人的視覺信息處理算法能夠分析所檢查到的網衣狀態,一旦發現有破損的部分,巡檢機器人將記錄當前在網箱中的位置信息,并發送給集控系統,大大降低了風險。
創新永不止步。經海漁業背后,一個強大的科研后盾已經建立——全球深遠海智能化海洋產業開發科研團隊。經海漁業科研部經理史春芳介紹,經海漁業先后與國家、省、市、區10余家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研究方向涵蓋海洋生物育種、生態高效增養殖、營養與飼料、疫病防控、漁業設施設備、海洋牧場運營、質量安全與加工流通等領域,為海洋產業全鏈發展輔以技術支撐,將經海技術力量逐步打造成現代海洋漁業示范與發展的源動力、孵化器與放大器。
經略海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代命題。面對這道命題,勇立潮頭的經海漁業當仁不讓,披荊斬棘向深藍。
責任編輯:偉業